穿传统服饰就半岛是“文化掠夺”?从历史追溯不过是同宗不同支而已

  服饰       |      2024-01-18 23:29:30

  半岛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穿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中国女性出现在国旗传递的环节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细节,竟然在韩国引起巨大争议,认为中国这是在借着冬奥会开幕式进行“文化掠夺”。这样强词夺理也引起我国二百多万朝鲜族民众的质疑,难道作为朝鲜族,连穿传统服饰的资格都没有了吗?

  其实,既然涉及到朝鲜族的历史,我们必须就从朝鲜历史来了解我国朝鲜族与韩国、朝鲜国人民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于朝鲜族的起源,韩国人是这样解释的: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的后人檀君在平壤建立了王俭城,创立了所谓的“檀君朝鲜”,这才有了朝鲜族。

  但是也有一部分日本人认为:朝鲜族极有可能是日本岛民迁徙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形成了新的民族朝鲜族。对于这种说法,也许是日本人别有用心,为他们几次进犯朝鲜半岛寻找借口吧。

  但无论怎么说,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因为长期以来,朝鲜半岛从没有自己的具体文字半岛、文献,有的也仅仅是用汉字书写的一部分史书。而关于朝鲜族的起源更是从无记载,只有在中国的史书中,才记载着些许古朝鲜的由来。

  “朝鲜侯”这个封号并非凭空出现,这是周武王取“朝阳鲜明”之意,在《诗经》中可以得见半岛。箕子也认为半岛在中原以东,于是“视朝为鲜”,遂有了“朝鲜”这个地名。

  其实朝鲜史书《三国遗事》也有记载,檀君后人在箕子来到半岛后,带着部落南迁,成为“三韩”的师祖。这部史书是由高丽王朝时期的高僧一然所编撰,其记载的檀君后人一事虽无从对证,但关于箕子入半岛一事却与《史记》相印证半岛,所以“箕子朝鲜”的说法要比韩国人空穴来风的所谓“檀君建国”要可靠的多。

  因而我们大致可以推断,朝鲜国以及朝鲜族,大概率就是从“箕子朝鲜”开始发端的。

  众所周知,古朝鲜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关于其最早的文献记载就是中国史书《史记》,那么它究竟什么时候走进中原王朝的视野中的呢?

  其实在隋唐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没有非常重要的记录,直到隋文帝统一中原后,朝鲜半岛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高句丽王朝”对中原土地进行蚕食掠夺。这种行为引起隋文帝杨坚的不满,他于开皇十八年发兵将高句丽兵丁驱逐回半岛内,但在征服半岛的过程中因长途作战、交通不便,军资供应不畅通等等问题,以至于隋军遭受大败。

  隋炀帝即位后为此征百万民众,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再次对高句丽发动了东征,但因种种原因三次东征均告失败。

  于是心高气傲的唐太宗继隋炀帝之后再次对朝鲜半岛三次用兵,也是皆以失败告终,成为唐太宗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败绩。

  公元666年,唐高宗借盖苏文病死之际,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联合新罗并派出契苾何力对百济和高句丽各个击破,这才取得了对高句丽的绝对优势。两年后,高宗皇帝再次派出李绩前往半岛,一举将高句丽平定,其国王的人头也被砍下送至唐太宗陵前祭祀,国内三十余万民众也被迁往中原,至此高句丽才算彻底平定。朝鲜半岛三国归为新罗,大唐也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

  而进入新罗时期的朝鲜半岛,汉文化得到了普遍传播,中国式姓氏也逐渐形成,朴氏、金氏、李氏成为半岛三大姓,而其他的崔、郑、姜、赵、尹、张、林也被广泛应用。其名字也很“汉化”,采用了中国“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行列字,其相生的规律为:木—东、火—熙、土—在、金—炫、水—泰,于是就有了东吉(祖)、仁熙(父)、在寿(子)、成炫(孙)、泰元(曾孙)的顺序,由长辈至晚辈交互使用行列字而形成的名字。如果常看韩剧的朋友们经常可以看到带有熙、泰等字样的名字,其名便是如此而来。

  继新罗之后便是半岛历史最长的王朝——高丽王朝,它经历了中国五代、宋、元、明四朝。这个王朝之所以能够历经四个中原王朝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其往往用巨额金钱以换取和平,所以与中原王朝一直相安无事。

  但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在明太祖时期,高丽王朝意图出兵攻取明朝辽东地区,结果大将李成桂自知不可敌大明朝,为保自身周全,策划了高丽历史上著名的“威化岛回军”,并于洪武二十五年称帝,以“朝鲜国号奏请明朝”,自此“高丽王朝”进入到“李氏朝鲜”时代,朝鲜族在这个时代才算真正形成。

  答案是肯定的,我国的朝鲜族是半岛的朝鲜人迁徙而来,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追溯源头,必须要从朝鲜人的几次大规模移民说起。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迁徙,原因不仅仅限于经济和政治因素,更主要的则是战争,唐朝三十万名高句丽民众内迁便是例证。但真正形成朝鲜族后移民中国却是通过数次大规模移民完成的。

  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出十六万大军,偷偷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二十多天便攻陷了王京、开城、平壤等城市,朝鲜国王一路逃至鸭绿江畔,向明朝求援并申请“内迁”。

  明神宗派出大军驱逐了日本人并拒绝了朝鲜国王的内迁,让其还都王京,这是中国第一次保卫朝鲜,历时七年的无私援助,使得明朝将士热血遍撒朝鲜半岛而毫无所获。

  这场战争虽然保全了朝鲜王室,但战争却让朝鲜百姓恐惧难安,不计其数的朝鲜百姓在战争期间逃亡到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朝鲜族在东北繁衍生息的第一批人。

  明万历四十七年,明金之间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当时的朝鲜王朝应明朝的要求出兵征讨满人,但后金却让其保持中立,就这样虽然朝鲜有13000名士兵在名义上配合明朝出兵,但始终却消极怠工,最后在明朝失败后选择主动投降后金,其国王给努尔哈赤写信解释道:“明与我国,犹如父子,父之言,子敢违乎?”于是努尔哈赤选择原谅了朝鲜军队的冒犯,但却将其兵强行留在辽东。

  为解决后患,努尔哈赤于天启七年一举攻破朝鲜,朝鲜仁祖王逃亡到江华岛成立了,直至“江都会盟”向后金称臣后,后金才分三路退兵,在撤退途中再次裹挟了数万朝鲜百姓到辽东地区。

  然而才过了十年,皇太极再次发动灭朝之战,清军一路攻城掠地,这次没有给朝鲜任何机会,直接将朝鲜仁祖王围困在南汉山城之内,最终朝鲜王无条件投降,其太子被当作人质带往大清,数十万朝鲜军民被押解回辽东地区。

  这三次因战争导致的大规模移民成了日后朝鲜族在辽东地区繁衍生息的主要力量,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成为满清贵族的“包衣奴才”,还有部分编入了八旗的正黄旗和正红旗,如当时的满洲都统第九佐领就是完全由朝鲜人组成。

  从光绪二十一年开始,朝鲜国内的外戚集团便对大清朝失去信心,转而暗中倒向俄国半岛。而当时的日本却对此颇为不满,在10月8日这天,日本公使带着军队冲入朝鲜皇宫,杀死了国王李熙的明成皇后并当其面焚尸。在日本与俄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又逼迫李熙让位于太子,但即便这样日本人最终还是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国王,于民国八年将其毒杀。

  消息传来,朝鲜举国悲恸,朝鲜民众于3月1日通过了《独立宣言》,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反日本的运动。这轮运动虽然最终被,但是参与的群众多达二百多万,其中一部分人被迫离开家乡,迁移到更远的辽东地区。而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也从朝鲜强征数万青年组成仆从军,另有二十多万朝鲜妇女被强征充当慰安妇。

  从明末到民国,三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得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数量显著增加,据民国三十四年统计,东北的朝鲜族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五十余万,包括朝鲜族土著居民以及被日军裹挟而来的朝鲜族民众。

  其实,从其语言文化、风俗传统等等来看,我国的朝鲜族与朝鲜、韩国的朝鲜族并无区别,之所以这个民族分成三个地方生活,完全出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且不说明清时期的移民,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让我们造成三地朝鲜族印象不同的的根源是“雅尔塔会议”。当时朝鲜和中国的利益被分割和出卖,中国的蒙古被强行独立出去,而朝鲜则被美苏分别托管,最终演变为两个对立的政治实体。

  在抗美援朝期间,东北的朝鲜族军人入朝参战并留在朝鲜建立了和平、自由的新朝鲜。尽管如此,大量的朝鲜族民众选择留在中国,1952年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成立,当时朝鲜族人口约有八十多万。

  在这个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朝鲜族的同胞们正如几千年前的箕子一样,每天清晨四点半左右沐浴在这晨光中,看着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喜悦、幸福之情涌上心头……

  无论是我国的朝鲜族,抑或是朝鲜和韩国的朝鲜族,其本质并未改变,他们拥有同一个祖先,只不过选择不同,最终分散于三国之间而已,其语言、服饰、文化都近乎相同,将其放在一起,很难分出彼此,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朝鲜族与朝鲜、韩国朝鲜族无疑,皆是箕子朝鲜的后人而已。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朝鲜族长期与中原命运相同,休戚与共,及至近代在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朝鲜族与其他民族一道经历了血与火的锤炼,最终发展成一个拥有着独特文化的民族实体,虽与朝鲜、韩国的朝鲜族一脉相承半岛,但又理所当然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二者并不相悖,也许从远古时期的箕子开始,我们便一直是兄弟是姐妹,这个关系恐怕永世不能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