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在“焊工花园”中有这样一枝“玫瑰”:她不忘初心把焊工当作毕生理想,她精益求精把焊接当作一种艺术,她勇于创新把电焊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她就是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九江公司铆焊班工班长、高级技师刘青。
工作19年来,她执着坚守焊接一线,先后优质高效参与并完成了湖北公安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江苏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40多座国内知名桥梁的钢梁焊接任务,累计完成焊缝长度9万多米,优良率达到99%以上,成为公司的“首席焊工”。
2017年5月,恰逢中国中铁电焊工技能比武,当时她还在家里休产假。为了给公司赢得荣誉,还处于哺乳期的她主动要求赶赴陕西宝桥参加培训学习,最终取得了中国中铁焊接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公司考虑刘青的实际情况,曾建议她改行做比较轻松的机管员,都被她果断拒绝了。“我喜欢干电焊,这是我的梦想,就让下去吧!”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她对事业的执着。时至今日,她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哪怕被电焊弧光灼伤了眼睛、被飞溅的焊花烫伤了脸颊,她也始终没有放弃。
负责湖北公安桥板单元焊接时,出现了桥面板肋板间距小,龙门自动焊机无法正常焊接的问题,这让刘青整日苦思不已。面对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她认真分析、不断尝试,查阅相关资料,和其他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后来尝试把焊臂适当倾斜、胎架角度变小的解决办法,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方法不但节省了来回吊装的时间,还使龙门焊机的利用率从80%提高至95%以上。
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时又遇到钢牛腿的焊接难点。钢牛腿外形尺寸结构复杂,制造精度要求很高,且大多数焊缝均采用坡口较大的熔透缝焊接,焊接难度极大。为攻克这个难点,她采取合理的组装顺序和对称施焊,最大限度地减小焊接变形和焊后残余应力的产生,采取刚性固定法和反变形法,保证了钢牛腿的几何外形尺寸,为公司节约辅材成本20余万元,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多年的焊工生涯让刘青深知技能型焊工人才的可贵,特别是追寻九桥梦的途中,为公司建立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她想实现的宏伟目标。
工作中半岛,她注重引领、培养新人,凭借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江西省刘青电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开设了青年员工“安全知识和焊接专业技能”培训班,每年都要分批次对新员工及协力队伍中的焊接作业人员开展培训授课,全年平均授课培训600人次。她把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
刘青主动与工班内的青年员工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为徒弟们规划人生蓝图、确定成长方向。当他们偷懒时严厉批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又耐心指导,在徒弟们看来,她既是严师又是知心大姐。如今她的徒弟都成了本岗位上独当一面的焊接高手,成了企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刘青不爱红装爱工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新时代电焊工人的榜样,用电焊枪下的火树银花映出新时代女性的别样风采。
“很多人问我,经常接触尸体,害怕吗?说实话,刚入行的时候肯定是怕的,但是现在的我从事法医工作15年了,早就不怕了,因为我们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专业知识守护公平正义!”这是南昌市三八红旗手、南昌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刑侦大队法医苏淑丽见到记者时说的话。
脸上常挂着灿烂笑容的苏淑丽,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温婉的知心姐姐,很难想到她是已经勘验尸体1100余具、采集物证800余份的资深女法医,也是南昌市为数不多的负责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女法医之一。
在深夜寒风刺骨的江边,在烈日炎炎的河畔,在大雨滂沱的水库旁,都留下了苏淑丽出警勘查的足迹。在她看来,法医不只要检验鉴定,更要还原事情真相,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负责。
从事法医工作这么久,第一次独立开展尸体勘验的工作经历依然让她难以忘怀。那是2008年的一个冬夜,有群众报警称在赣江边发现了一具尸体,苏淑丽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此前虽然也参与过数次尸体勘验,但主要都是学习辅助,而这一次,指导她的法医前辈告诉她:“这次开始,你自己来独立勘验!不要怕!”
在前辈的指导下,她硬着头皮上手勘验尸体,给尸体量身高、翻查衣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部位,但尸体的触感还是让她感到毛骨悚然。她告诉记者:“那次出警工作,死者其他体表勘验都还好,但到了需要检验牙齿数量来辅助判断死者的年龄时,我真的吓坏了。当时是深夜,光线很弱,我只能用手指在他口腔里摸着一颗一颗牙齿数数,本来就是泡过水的尸体,他口腔内的那种冰冷难以形容,我只觉得那种刺骨的寒冷从我的指尖瞬间传递到我全身,非常害怕!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全部的勘验工作。”回到宿舍后,苏淑丽洗了很多遍手,第一次的勘验经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她彻夜未眠。
因为苏淑丽的工作单位是南昌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她和同事们需要处理的案件都是水域附近的案件。南昌市公安局水上分局警察柯建盘说:“她勘验的尸体,绝大部分都是高腐类,男同事都需要很强大的心理素质、很好的身体素质才可以长期做好这些工作,但她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法医一线,不论昼夜、不论寒冬酷暑,只要接到出警通知,她总是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半岛,跟大伙一起出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同志就叫苦喊累,我们都很佩服她!”
常常跟她共同负责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民警王海涛说:“苏姐像我们的大姐一样,只要有她在案件现场,我们都放心很多,也会冷静很多半岛,遇到再复杂的案情我们都不怕,因为她的专业技术非常扎实!”
由于工作出色,苏淑丽荣获南昌市公安局三等功一次、嘉奖两次,但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她常常会有对家庭怀有愧疚,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当工作与家庭的事情出现冲突的时候,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她总是首先选择把工作做好。她说说:“为生者权,为死者言!不管多苦多累,我都会继续发挥我的能量,坚守我的初心梦想——做一名人民满意的警察!”
——访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新瑞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主管、高级工程师毛玉华
每日与不同菌种打交道,是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新瑞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主管、高级工程师毛玉华的日常工作之一。“菌种研发听上去很‘高大上’,主要是进行菌种的诱变选育工作,优化摇瓶配方配比等,每天和瓶瓶罐罐打交道,还是需要一些耐心的。”毛玉华告诉笔者。
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是毛玉华给人的印象。2002年毕业后,毛玉华就开始从事菌种研发工作,22年间,她从当初的青涩少女,逐渐成长历练为技术骨干。毛玉华参与研制的《S-诱抗素原药S-诱抗素≥90%结晶粉》新产品,获2016年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参与的《S-诱抗素高产菌株选育及生产关键技术开发》,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创新贡献奖——技术创新奖;参与的“天然脱落酸原药产业化”被确认为江西省科学技术成果。因为在工作上的突出贡献,她获得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2022年被评选为吉安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毛玉华总会第一个站出来。2021年新产品生产出现问题,她主动请缨,加入新产品菌种和生产工艺跟踪工作,并试图解决新产品生产上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毛玉华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承受巨大压力,了解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查阅大量的生产报表,对比批次间各工艺参数的区别,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事这一行,总会不断遇到困难,但是只要不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毛玉华笑着说。在她的努力下,产品生产成功恢复正常水平。
为了达到控本增效的目的,毛玉华做了很多努力。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在实验室里忙前忙后连轴转。“手上项目多的时候,每天都忙到很晚,神经时刻紧绷着,生怕出一点错,最长一次有两个多月都泡在实验室。在菌种发酵的过程中,需要在指定日期回实验室看样本状态,因此,我必须恪尽职守半岛,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时轻松就把成果晾在一边。”毛玉华说。通过优化工艺、加快产品转化,她为公司每年节约处理费用超120万元,承担的《激光诱变GA3高产菌种》项目,累计新增效益上千万元。
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毛玉华在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也下了功夫。为了提升对废水、废渣的处理能力,公司希望能通过微生物处理废水中的COD(化学需氧量)来达到环保废水排放要求。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她终于获得几株优势菌,可高效降低赤霉素萃余液废液中COD含量,确保赤霉素萃余液中COD降解率达到72%以上。所筛得菌群和完善的中试工艺条件应用于公司环保处理,以年产赤霉素萃余液5000吨计,年节约处理费用超 120 万元。
22年来,毛玉华坚持创新,通过高产菌种开发,优化摇瓶配方,优化原材料试验工艺,不断提高菌种发酵水平,为菌种研发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前期设计到后期的模具加工制造,再到验收……两个月内,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装备中心模具总工程师王志芳带领团队完成了冲压模具工装任务。
在公司里,王志芳是车间的大忙人。这位普通的姑娘,说话简洁明了,干事风风火火,走路特别快。
增材制造,又被称为“3D打印”,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建筑、艺术等领域。而进行增材制造的“魔术师”在2022年6月有了正式名称——“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2018年,王志芳在上了一堂关于“3D打印”的培训课之后半岛,个性坚毅的她就暗下决心:必须更换赛道,跟“卡脖子”技术死磕到底。
“这是我们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的模型,将相关数据传输至机器上,就能打印出来。”走进车间,王志芳正紧盯电脑屏幕,鼠标轻轻移动,屏幕中的不规则3D模型随之翻转。
如何将3D打印“接入”汽车制造行业?很长一段时间,王志芳和同事们不断思考并摸索,为了公司更好地发展,她决心要啃掉一个个技术上的“硬骨头”。
“3D打印增材制造有很多种工艺,我不知道哪种工艺适合汽车行业使用,它加工出来的零件强度如何?精度如何?效率怎么样?成本又怎么样?值不值得?一大堆的问题摆在我面前。”已经在汽车模具行业深耕17年,并小有成就,却突然要换赛道,掌握完全陌生的3D打印技术,谈到当初的决定,王志芳显得有些如释重负。
没有技术指导,买书自学;没有应用案例参考,去全国各地调研其他行业的应用……从前期的零件造型建模开始,到程序编写、设备操控、参数设置、后期出件清理,针对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她都逐一摸索、尝试。
灵感往往蕴含于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之中。半年后,王志芳熟练掌握并应用了这项技术,以前需要耗时几个月才能定制的汽车部件,现在几天就能完成。她将这项技术与传统制造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出整车内外饰设计工程验证模型。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前期设计问题减少了80%,成本节约了650.4万元。
2021年,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一款大容量的MPV全顺“空间王”,这款车型的总体开发周期仅四个半月,而模具工装必须要求在2个月内完成。
“接到任务后,团队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但最后,大家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王志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显得信心满满。
20多天,整个团队从芜湖到上海来回跑,必须保证模具在时间节点要求内发出;机台加工设备不足,就各自寻求周边资源支持,最终保证每天7至8台机台正常加工工作;标准件没有到位,直接跑到标准件厂家盯着厂家优先排产优先发货;调试设备不足,两班来回倒……晨曦初露起,披星戴月归。组立、调试、出件,他们成功了,时间节点的最后一刻,王志芳团队完成了所有模具工装的制作发运。
看到产品投放市场后逐步增加的销量以及客户的一致好评,她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她说:“那些熬过的夜都是为了看到上帝’的微笑。”
“那段时间,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大家忙到凌晨四五点一起互相交流工作。”谈到她的团队,王志芳脸上露出了笑容。
列车检修车间主要承担着客车车辆的定期检修工作,这里的苦脏累活多。最常见的场景,就是身穿沾染油污工装的职工,推着装满配件的小车四处忙碌。在这里工作,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力量。
长期以来,检修车间一直是属于男性的舞台,但作为女性的吴园梅却通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在男人堆里脱颖而出,多次在技能比赛中战胜男选手,成了一名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车辆段设备车间助理工程师。
参加工作以来,吴园梅就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清晰的定位。对新技术的运用,她总是第一个弄懂;对班组遇到的疑难杂症,她总是率先动手尝试解决。为了储备理论知识,她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随身携带几干道理论题,利用点滴时间强化记忆;为了提升处理能力,她主动向一些老师傅学习经验;为了练好实践技能,她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在车上、车下演练,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在一次次磨砺中,吴园梅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2008年,第一次参加南昌车辆段举行的职业技能竞赛的吴园梅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全面的业务知识,在故障处理、单车检查等项目中取得高分,荣获车辆电工项目的第一名。在“振兴杯”职业技能竞赛场上,她与来自全局客车车辆系统的数十名优秀男选手同场竞技,在五个单项比赛中,她以五个单项第一的成绩夺得了客车检车员(库电)的全能第一名。在这个一向被视为“男人天下”的技术比武场上,出现了一名“女状元”。
谈起班组管理,吴园梅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总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年轻职工参与技能竞赛,辅导他们学理论、练实操。通过她的悉心帮教,班组的学习氛围浓厚,走出了一批优秀技术能手,其中有12人已经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5人考上技师,2人成为高级技师,还有2人被任命为班组长。在她的带动下,班组里青年职工的业务水平也提高很快,许多青年职工积极报名参加各类技术比赛和职业技能竞赛,涌现出了一批业务“达人”
2019年1月,南昌车辆段为了改变检修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维修手段单一的情况,尝试突破车下电源检修难题,提高现场设备维修的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技术水平高、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将客车区域“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精益创新工作室”,由吴园梅担任工长一职。
工作室成员在吴园梅的带领下,一方面,积极收集其他车间班组的废旧元件,通过对已报废元件的废物利用,加大对大价值配件,如板卡、PLC、触摸屏、代理节点等“修旧利废”的维修力度,进一步提高检修质量,降低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积极主动整合客车区域的高技能人才和劳模先进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交流、创新创效、业务骨干培养等活动,通过业务授课、技术沙龙、课题攻关等方式,对客车区域各车间生产骨干人员进行技术培养,为各车间培训生产业务骨干,作为“孵化器”为段内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工作室以“崇 尚技 术、尊重人才”为理念,依托人才技术优势,为一线生产班组提供技术指导,参与解决现场技术难题。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大BIM(建筑信息模型)、AI(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科技的研究力度,找准与企业业务的切入点、结合点,用科技助推企业发展。”3月5日,记者在“何凌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看到,省公路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何凌坚和团队成员正在讨论公司数字技术研究方向,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技术人员从重复的画图中解放出来,真正投入设计创造中去,实现从“绘图员”到“设计师”的转变。
从业27年来,何凌坚历经多专业、多岗位锻炼,紧紧围绕创新强党建、抓生产、做科研,以攻坚克难的使命感和担当负责的事业心,描绘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辉煌画卷,用责任和汗水唱响了新时代女性自强不息的最强音。
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为转变企业多年来“重设计轻科研”的思想,2017年,何凌坚牵头成立第一个创新工作室,主持完成了《用复合结构加固圬工拱桥关键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课题,将一种新型旧桥加固技术成功应用在上饶广丰五都大桥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首次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
随后,她又带领团队陆续开展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科技进步奖、工程创新奖等奖项12项,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新”的华丽转变。创新工作室被省总工会命名为“何凌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7年何凌坚被授予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20年5月被授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隐蔽工程,隧道洞门位置选择、围岩级别的判定一直是隧道设计的难点工作,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设计人员的技术活。”何凌坚说。创新工作室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自主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BIM设计三维图形引擎(平台),实现隧道二维设计数据输入和修改与三维BIM模型同步实时刷新优化洞口位置,并结合地勘资料,实现自动、精准围岩分级,消除以往依赖人工、凭经验判定不准确的弊端。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应用于公司承接的宜遂高速4座隧道正向设计中,实现效益1000余万元,获江西公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已完成技术转让单位44家,收入达312万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公司党总支书记,何凌坚发挥自己熟悉业务懂技术的特长,创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新举措,创建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排头兵”党建品牌。陆续成立“排头兵”项目组、“排头兵”设计服务组、“排头兵”科研组、“排头兵”援建组,将党员“排头兵”旗帜飘扬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工作的各个领域。
提升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何凌坚提出以文培元、以文兴业思想,创新打造“书香科研院”文化品牌。聚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借助文化品牌这一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但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更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何凌坚说。
巾帼不让须眉,柔肩更显担当。何凌坚把敢于突破、追求革新的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成为江西交通行业一抹别样的风光,为企业发展赋能添力,为新时代女性增添榜样力量。